查看原文
其他

20世纪70,80年代解放军坦克炮与反坦克炮的发展小记(2)

Cpt.Iron Brick 西北野战军 2018-12-07


虽然自主研发的120毫米滑膛炮威力巨大,足以应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大部分坦克。但是,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发和装备毕竟需要时间。在120毫米滑膛炮大规模服役之前,解放军迫切的需要一种物美价廉的反坦克炮,来应对来自北方的苏联装甲集群的燃眉之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工人把目光转向了刚刚定型生产的73式100毫米滑膛炮


作为一款反坦克炮,73式反坦克炮(滑膛炮)的研制可谓是那个年代解放军过度政治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文革对于军工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73式10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却是军工产业受文革影响的一个典型。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的BS-3重型100毫米滑膛炮,到60年代提出构想,再到1973年设计定型,将近20年的跨度,效率之低下,以至于当73式100毫米滑膛炮定型的时候,它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而又经过13年的改装后,1986年,首批86式100毫米滑膛炮(73式100毫米滑膛炮的改进型)才正式进入部队,此时,已经距离引进该炮过去了将近30年……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火力,解放军在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时,一度只能依靠地雷和炮兵来阻挡其装甲部队的推进。


毕竟在1969年的那个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85毫米和57毫米反坦克炮都无法击穿苏联装备的T62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因此,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期,如何尽快研制出新的100毫米滑膛炮用来替换已经老旧不堪的85毫米和57毫米反坦克炮,对于解放军装甲兵来说,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备受“大跃进”和“文革”影响的10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工作终于开始加速。并很快于1973年正式定型,这种苏联BS-3型100毫米重型反坦克炮的仿制品被正式命名为73式100毫米滑膛炮


自此,面对北方的苏联军队的大量T55,T62系列坦克,解放军装甲兵终于有一款能够与其正面相抗衡的武器了,虽然它的装备量还是非常少。


73式滑膛炮虽然大部分设计源自苏联的BS-3型反坦克炮,但是其穿甲能力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还是非常凶猛的。


BS-3反坦克炮的技术来源是苏联红海军的100毫米驱逐舰舰炮,在二战时的东线战场,这种重型反坦克炮能够在2000米的距离上垂直击穿125㎜厚的坦克正面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轻易击穿当时德军坦克的一切装甲。其射速为每分钟10发。


经过中国军工人的改进后,73式100毫米滑膛炮能够发射穿甲能力更强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风帽被帽穿甲弹。穿甲能力相对于老旧的BS-3反坦克炮来说更上了一个台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远东苏军装备的T62坦克的正面装甲只有倾斜度30-35度的100毫米均质倾斜装甲,即便是装甲较厚的炮塔,也只有22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这对于73式100毫米滑膛炮的穿甲能力来说,确实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至少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73式100毫米滑膛炮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还是有的一打的。


但是当远东苏军开始逐步装备T72主战坦克后,这一情况开始被改变。


因为73式100毫米滑膛炮不论发射什么样的炮弹,都难以穿透T72坦克的正面装甲,尽管在面对T64主战坦克时,73式100毫米滑膛炮能够放手一搏,但是面对T72的正面装甲和炮塔装甲(最初的T-72仅有以均质铸造钢铁构成的炮塔,车身正面则是在均质轧压钢板中间夹入一层类似玻璃纤维的材料。


T-72A的炮塔厚度稍微增加,其中放入一层石英颗粒;T-72B的炮塔厚度则大幅增加,在主炮两侧的空腔内放入由多层铝板与橡胶交叠而成的夹层,另外车身正面也额外增加硬度较高的钢板),73式100毫米滑膛炮却根本无法做到穿透。


这其中尽管有73式滑膛炮的弹种有限的原因,还在使用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和老式的风帽破甲弹(HEAT),但更多的是在那个年代,73式100毫米滑膛炮的技术依旧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中国军工在那个年代仅仅是进行了一种很简单的复制,而不是真正的仿造。


73式100毫米滑膛炮如今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战术价值,更多的是则一种警醒,警醒我们的军工行业不要再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否则,到头来,殃及的还是我们的人民军队。


幸运的是,73式100毫米滑膛炮在定型后就落后于时代的事情很快引起了解放军的高度重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解放军迅速组成考察小组,对73式100毫米滑膛炮进行考察,并且对于其生存空间和装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后,得出结论:73式100毫米滑膛炮部分技术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其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使其如果能够进行一系列改进,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还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的。


从此,在73式100毫米滑膛炮的改进工作中,开始大规模的采用解放军当时已经掌握的技术和在未来几年内能够转变为成熟技术的不成熟技术,同时,研发团队也抓住了宝贵的机会,开始利用与西方短暂的蜜月期,大批量的采用引进的西方先进技术。


我科研人员在认真研究分析后发现,由于我国100毫米滑膛火炮的药室结构尺寸比西方105毫米坦克炮大,故其炮口动能和穿甲威力也比其大许多,若用高膛压火炮技术对73式反坦克炮进行改进,则可以在不改变原炮尺寸、通用原炮弹药和花费较少经费的前提下,使火炮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继提交了“两炮”(120毫米低膛压坦克炮和120毫米高膛压反坦克炮)的论证报告后,1979年10月,五机部科研院又提出了用高膛压技术改进100毫米滑膛炮的论证报告。1980年2月,该院召开了“100毫米滑提高性能讨论会”,根据会议要求,经247厂、803厂,845厂和54所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于同年12月上旬装出2门100毫米滑高膛压反坦克炮试验样炮,月底在845厂进行了火炮内弹道摸底试验,显示了出良好的性能潜力。


在1983年,完成改进的“73改”和引进的西方105毫米线膛炮后自主仿制的83式105毫米线膛炮进行了同场竞技,事实证明,由于采用大药室、高膛压技术,身管自紧等一系列的技术,再加上新型的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火炮初速比105坦克炮高100米/秒以上,完全可以对抗主要的假想对手:T-72主战坦克。“73改”的能力终于得到了军方代表的肯定。


实际上,“73改”不仅拥有卓越的穿甲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的重量相对较轻,不仅能够在南方的丘陵地区行动自如,而且在西南地区的高原山区依旧非常灵活。不仅可以应对西南地区大部分的装甲车辆,而且可以进行一定角度的曲射,从而支援步兵进行冲击。


这种复杂地形的机动能力是以往的反坦克炮所不具备的,正是从73改开始,中国的牵引式炮兵火力的研制中开始逐步注重起来减重和机动性,这不仅为后来中国陆军的转型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战斗力,节约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86年,改进后的“73改”被正式定型为86式100毫米滑膛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个高膛压,高初速,大威力的炮兵反坦克武器系统,由于借鉴了同期稍早的120毫米高膛压坦克炮的技术,所以86式滑膛炮很多地方比120毫米滑膛炮还要先进,其穿甲弹的炮口动能和威力相当大。


有资料显示,86式100毫米滑膛炮在发射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时候,能够在4700米的距离上击穿苏制T72A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这是因为,86式100毫米滑膛炮使用了高膛压身管,身管由电渣重熔高强度炮钢制成,并经液压自紧处理。同时其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分为全钨弹和特种弹,使用半可燃药筒,具有极高的膛压。也因此具备了极高的穿甲能力。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86式100毫米滑膛炮相对于73式100毫米滑膛炮来说,真正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更重要的是,86式滑膛炮可以由装备部队的73式100毫米滑膛炮通过返厂维修的方式直接升级改进回来,这样一来节约了更多的资源,也为后来86式100毫米滑膛炮的发展埋下的伏笔。


冷战结束后,86式100毫米滑膛炮面对的压力骤然减小,部队对于86式100毫米滑膛炮的需求也逐步降低,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86式100毫米滑膛炮的命运悄然发生了改变。



上个世纪80年代,解放军考虑到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开始了百万大裁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解放军开始了期待已久的转型,陆军开始空前的强调突击力,机械化和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机动性。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解放军开始装备以WZ551为底盘的第二代装甲步兵战车——ZSL-92轮式装甲步战车。


相对而言,92式轮式装甲步战车的机动性能对于解放军的机动性而言,有了空前的提升,尽管92步战的防御依旧偏弱,但是对于素以“机动性”著称的解放军陆军来说,能够快速部署,才是头等大事。


但是当92步战装备部队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92步战的火力的确非常弱,和欧美国家同等类型的轮式装甲步战车普遍装备中口径机关炮相比,92步战的ZPT-90式25毫米机炮和7.62毫米机枪集成的炮塔所带来的火力简直可以称为玩具枪!再加上引进的25毫米机关炮的穿甲能力的确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快速的提高92步战在内的轻型装甲力量的突击能力(主要是火力),成为解放军面临的头等大事。


解放军关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种方法


首先是通过返厂维修的方式改进火力,将25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整和起来的炮塔换成带有装甲防盾的,3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同时,还在炮塔上装备了一具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同时为92步战装备附加装甲,并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改进后的92步战称之为ZSL-92B轮式步战车,相对于92步战来说,92B的防护,机动,火力,均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甚至面对主战坦克也拥有了一定的自卫能力。


另一种方案,则是在WZ551底盘上加装了一门86式100毫米滑膛炮,并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同时为了保证86式100毫米滑膛炮能够顺利上车,进行了三大改进:使用高效制退器(效率59.6%),延长后座行程,保证在平地上3/6点钟方向射击不会翻车;外包轻质铝合金护套,避免阳光下身管热不均衡弯曲影响精度;增加抽烟器,避免炮尾开闩后大量火药硝烟涌入炮塔。


最关键的是,为了增强突击炮的火力,还专门为86式100毫米滑膛炮装备了多重不同弹头的穿甲弹,在最大膛压450兆帕时候,钨合金、铀合金脱壳弹两种穿甲弹炮口初速1610米/秒,直射距离大于1800米,在1800米处穿透450~500毫米均质装甲钢板,1000米立靶密集度为0.3米×0.3米,其性能足以对抗第二代主战坦克。


若使用最大仰角38度进行间接射击,射程可达13705米,射速可达8~10发/分钟,可使用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铀合金弹丸质量比钨合金脱壳穿甲弹稍重,威力更大。而且,还可以发射破甲弹和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破甲威力为120毫米/25°(命中角)。尾翼稳定榴弹有效杀伤半径为28.3米。最大射速8发/分钟,高低射界﹣5°~+18°。


同时,为了增强突击火力,应对多重不同威胁,还为突击炮增加了炮射导弹,炮射导弹为串联、破甲战斗部,主战斗部可穿透带有双层反应装甲的600毫米/0°或300毫米/60°的均质钢装甲。导弹的静破甲概率为60%,动破甲概率为50%。炮射导弹有效射程100~5000米,在4000米距离击中概率80%。每辆突击炮可以携弹6发,使其能够有效打击第三代主战坦克。



这种突击炮就是在21世纪初解放军的主要伴随突击火力——ZTL-02 100毫米轮式突击炮(又称97轮突)


其火控系统早期采用了与96式主战坦克一致的带“下反式”稳像观瞄镜的火控系统,主要由观瞄分系统、计算机及传感器分系统、炮控分系统等部分组成。后期采用了37B电同步微扰动火控,即中国研制的第一种瞄导合一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


这种瞄导合一自动跟踪式火控系统是将光、机、电等技术集于一体的高科技火炮火控系统,与早期的稳像式火控系统系统对比来说,主要是换用了瞄导合一的观瞄镜系统并增加了一套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火控计算机相应升级。也可以选用热像仪或二代微光夜视仪作为夜视观察设备,具备全天候稳像观察、短停炮击、行进间发射导弹能力。


其火控系统水平略高于88式坦克,但由于PTL02的车重较轻,射击时车身震动甚大,故射击精度不如88式坦克,另外,车身轻也使PTL02实施行进间射击时,其射击方向角受到一定限制。



相对于92步战而言,02轮突采用了WZ-551A底盘的技术,其发动机是德国BF8L413F型、四冲程,V型8缸、增压中冷、风冷柴油机。功率为343匹马力,转速为2500转/分钟,时速可达80公里/小时以上。PTL02配备有14.00R-20低压子午线轮胎,并采用中央调压系统,可根据路况调整压力。防弹轮胎被击穿后,车辆仍可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100公里。


PTL02取消了WZ-551的水中推进器,而在同一位置加装了两个浮箱,主要是考虑到轻型底盘上加设了反坦克炮重量大增,加上车辆重心后移了不少,为了保证PTL02在水中的稳定性、安全性,故有此一举,与此同时,PTL02的水中机动能力就比WZ-551系的车辆下降不少。



02轮突,虽然给解放军带来了强大的地面突击火力,但是依旧因为其信息化能力不足,防御力过低,底盘性能落后等缺点饱受诟病。但是,作为一款承前启后的产品,它为解放军在最主要转型的那个时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02轮突的原型车87式轮突到后来的97轮突,再到最终的02轮突,中国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轮式突击炮发展道路,为后来的11轮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2轮突实际上是有出口型号的,在当初的87式轮突的基础上,中国军工企业用WZ551的改进型6*6和8*8底盘替换原来的WZ551底盘,同时,又用引进的英国L7 105mm线膛炮和自主研发的120毫米高膛压滑膛炮替换掉86式100毫米滑膛炮,最终变成了改的连妈都不认识的02轮突外销型号,即6*6底盘的BK1970轮突,和8*8底盘的BK1990轮突)


 BK1970轮突


 BK1990轮突



本文作者@Cpt.Iron Brick



-往期文章-

 

🔗:红色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兵不血刃,以“嘴”胜

🔗:4868——信仰的海拔



-End-

微博@西野_Northwest,转载请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cyao.chuenyiu@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